
· 金榜题名·
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
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
京报连登黄甲
“噫!好了!我中了!”
这是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“周学道校士拔真才,胡屠户行凶闹捷报”中,范进在得到科举考试录取通知后的喜极之语。
《儒林外史》的作者吴敬梓塑造芸芸众生相可谓入木三分,多年以前在中学时读过的《范进中举》一文,依然记忆犹新。
展开剩余89%我们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出范进披头散发、两手泥污、淋淋漓漓一身水的疯癫之态。
年少时读这篇课文只觉得不可思议,范进只是考中个举人就疯癫了?这个范进很可笑,而他周围的人在他中举前后川剧式的变脸速度也很令人不齿。
中举前唯唯诺诺的范进,在被他的岳父胡屠户壮着胆子打清醒后,一改之前怯懦之态,昂然摆起了老爷架子。
而原本凶神恶煞、动辄打骂范进的胡屠户,在女婿中举之后,恭恭敬敬地叫“贤婿老爷”;原先眼瞅范进的“尖嘴猴腮”也瞬间变成了“体面的相貌”;以前对范进的死活好歹都漠不关心,这时看到女婿衣裳后襟皱了一些,都要哈着腰为他扯几十回。其余众人更是赔笑捧场,攀亲道故。
这出人间百态戏剧,令年少时的我们嘲笑不已,直到多年以后,有了一些阅历了,才读懂了范进的无奈、心酸和悲凉。在当时那个时代困境下,能够金榜题名的范进还是为自己争了口气。
联系范进中举之后的做官表现来看,范进的人生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、大器晚成的成长历程。“范进中举”不只是一个讽刺故事,就个人奋斗来说,其实还是一个“励志”故事。
首先,我们来了解一下,如此官迷心窍的科举制度、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,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《范进中举》的社会背景虽然字面上是明朝,但依然可以看出吴敬梓说的是清朝的故事。但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,考科举都不是简单的事情。
明太祖将科举考试分为四级——童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,后来清代也基本沿用这一程序。
童试过关成为生员,即常说的秀才。范进54岁才中秀才,其实是才摸到科举考试的门槛。
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剧照
后面的正式考试分为三个等级,即: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通过难度逐级递增。
秀才们在通过乡试后成为“举人”。然后可以进京参加会试。会试及第后称贡士。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,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分为三甲,这才算考中进士,修成正果,从此就可能飞黄腾达。
有人说了,范进中了秀才后,身份地位不一样了,为什么他的老娘老婆还是要挨饿,自己也还是要挨胡屠户的臭骂呢?
这是因为秀才仅仅能享受相应的免徭役政策,经济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,他的亲属也沾不到多少好处,作为杀猪赚钱、自以为身份高一头的胡屠户当然有底气骂他了。
而作为比生员功名更上一级的举人可谓万里挑一,这个身份相当有含金量,享有更令人艳羡的特权,且有了做官的机会。即使最终没有落得实职,举人也能够影响当地官员的行政决策。
在经济利益上,像范进这样家贫如洗的士子考中举人后,政府不但免除其赋税徭役等,还会有相当的补贴。举人可以豢养奴婢,积累财富,还可以通过买卖额度维持日常开销。
你看范进中举前后,周围人们对他的态度就可以得知这回报有多丰厚诱人。
范进在中举之前,是亲戚口中的“现世宝穷鬼”、“烂忠厚没用的人”,在中举之后,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改变了。有赠银子的,有送田宅的,有投靠做仆役的……因为他们知道“范老爷”当了官就能够罩着他们。
明清两代录取举人的额度是非常稀少的,要在全省考试中考到前几名才有机会成为举人,按现在的招生数量计算,考中举人的概率相当于清华北大录取率的1/20。
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试,到五十多岁才考中秀才,却在参加第一次乡试后就中了第七名亚元,这真可以说是天降鸿福,也难怪范进如此高兴,以至于疯癫了。
都云范进痴,谁解其中味?
年少时读不懂范进的悲凉,更不懂在金榜题名之日,苦尽甘来之时,为什么范进突然就发了疯?
人到中年,才明白这是一个老实巴交、受尽欺辱的读书人将自己多年的痛苦郁闷、压抑,通过这个突破口尽情释放的过程。
值得一提的是,范进在中举后继续了他的开挂人生。不久,范进中了进士,担任了御史。
他勤恳、谨慎地工作,业绩不错,受到领导赏识,升为山东学道,后来又做了通政使司的通政使,成了正三品高官。值得一说的是,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抛弃长相丑陋的糟糠之妻。
由此可知,没有任何背景的范进,不仅有才华,而且也比较有能力。尽管范进对功名有着热衷之情,但放在整个封建官僚体系中来看,似乎品质也不算孬。
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延续了1300年,固然存在着很多弊端,但也并非一无是处。经历考试取得功名和官职的人虽然不乏庸官、贪官与土豪劣绅,但也有一部分士人对当时的社会治理、民心教化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就范进所中“举人”这个层次来说,明朝出了个著名的清官海瑞,他中举后历经宦海沉浮,从福建南平教谕一路晋升到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,外放应天巡抚,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封疆大吏。
也有一些没能当上大官的举人在地方文化发展上作出了贡献。据记载,明清时期徽州籍的举人共计3481名。除了后来中了进士入朝为官的一小部分外,其余大部分举人或担负教育工作,或出任官府幕僚。
可无论身份无何,这些举人基本上能够遵守圣贤之教,没有忘记一个读书人报效国家和社会的理想。
清朝时期,由于举人层级的贬值,担负地方教育工作成为许多举人的出路,据记载,在出任教职的徽州举人群体中,曾有人在辖地内“前后授徒数百”“造就诸生过千”,将一个重利轻义、士风不振的地方,改造成了闻名遐迩的“科举工厂”。这在读书至上的时代,对地方文化发展和政治生态建设确实有着积极意义。
年少读《范进中举》一文,心中和笔下充满了嘲笑与批判。直至成年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、饱经风霜后,才发现这篇课文里竟藏着最真实的社会和人生。
人情的反复和世态的炎凉不过是人性,不必去较真,更不必去挂怀。
殿试之状元及第
人活在世界上,难免不带伤。
众生皆苦,然而众生皆可自渡。虽然世界有薄凉,但我们可以一直温暖、积极地活着。
范进中举的故事告诉我们,想要活得有底气,就得为自己争口气。
祝新时代的莘莘学子们力争上游、考试顺利、金榜题名、成就人生!
发布于:北京市